新闻及公告
最新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及公告 >> 最新动态 >> 正文
【嗷嗷叫的年轻人】李明:一鼓作气 打赢创新港建设硬仗
日期:2020-07-24 15:18  点击:

【嗷嗷叫的年轻人】李明:一鼓作气 打赢创新港建设硬仗

 

和李明的采访约在了高端装备研究院航空发动机研究所办公室里,他在叠放着两摞A4纸的椅子上坐了下来。记者见状问及原因,他解释因为去年研究所在创新港建成后,西安交大作为副组长单位承担“两机专项”基础二批项目中的重要专题,李明作为专题负责人从9月到11月一直在电脑前忙着项目的申报,从早上8点至晚上11点,天天如此。因为久坐,造成了对腰部的劳损。但他却说:“我只是一个‘小人物’,能从事创新港建设的大事业倍感自豪!”

李明是高端装备研究院航空发动机研究所的一名工程师,在火箭军某部队服役后,于2016年底转业进入西安交大机械学院工作,自此便接下了航发所相关实验室建设的“军令状”,负责实验室规划、方案论证、设备分区布局及配套、水电工程、二次装修、设备搬迁进场等全流程工作。从2019年3月起,他开始长期驻扎创新港,凭借着身上“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军人血性,在2019年8月26日在创新港建成了第一个科研实验室,有力地支撑了航空发动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装备运行安全保障与智能监控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的运行。

凝聚合力,加快实验室建设进度

 

 

在航发所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最让李明印象深刻的是4块T型槽的进场搭建。在航发所有很多“重量级”贵重精密设备,由于吨位较重,原为渭河滩的沙质地无法承重,在重建地基后,T型槽进场成为关键。但由于实验室的门对着一堵墙,叉车无法转弯将T型槽送进去,经过大家商议和现场测绘后,李明决定带领工人们将T型槽推进实验室。“一二、一二……”4块16吨重的T型槽,十几个人喊着口号,硬是用撬棍垫着钢管分四批将其成功推进了实验室。十几米的距离却成了当时“最遥远的距离”,大家干了几乎整整一天,身上的衣服湿了一次又一次,但当T型槽完好地被“安顿”后,大家都满足地笑了。“有困难我们就想办法解决,大家团结起来就一定能克服。”李明说。

“实验室建设不是一个人完成的,在陈雪峰院长的带领下,我们所有老师共同参与。航发所甚至制定了‘包干到户’的政策,各位老师根据实际情况提需求,这就保障了实验平台建成后满足科研需求。”李明说。在2019年8月23日实验室设备进场时,航发所全体教职工到场协作,每个人负责几台设备,“大家一鼓作气,跟打仗一样完成了任务。”

团结就是力量,统筹协调就能达成目标。回忆实验室建设历程时,李明说,“让我深受感动的还有学校后勤保障部、规建中心、招标办等部门的协调,为在节点前完成实验室装修工作,各部门‘一路开绿灯’,当日问题当日答复,为我们节省了很多时间。”

“节省每一分钱办大事”

经费缺乏是实验室建设过程中的难题,但在李明和相关同志的努力下,却将这个“绊脚石”转化为了“垫脚石”。

在招标施工单位和装修公司时,为了制定出品质高、价格低的方案,李明和团队老师反复调研了十几家公司,从其经营时间、质量指标、价格等方面对比,最终选择了合适的公司。在采购实验配套桌柜时,李明也是“细抠每分钱”,由于实验桌柜带有一定专用性,能不能满足后期实验需求成为采购时的重点。再一次的细心调研对比,最终招标的公司制作的桌柜质量得到了大家的肯定,这次“探路”也为高端装备研究院的其他兄弟所采购设备提供了参考,大家纷纷跟标,这为推进高端装备研究院的整体建设进度提供了有力支撑。李明说,“虽然经费紧缺,但是我们节省每分钱,就能办成大事!”

“节省每分钱办大事”的原则还催生出团队自主研发的产品——航空发动机控制器在回路仿真验证平台,有效支撑了团队承担的“两机专项”一批项目的执行。他们研发该平台花费了100万元,而之前国内高校采购国外的同类产品费用高达800万元。也许,困难并不是一件坏事,更多的生命是从内破壳。

正如李明所言,“有任务、有压力,个人才有成长。”他对自己的岗位认知是做好科研辅助工作,服务好团队,培养好学生。为保障好学生开展各项实验工作,李明牵头制定各项实验室规章制度,并负责执行。从实验室建成开始,他与实验室另外一名实验人员以及实验室秘书共同担负实验室每周7天、每天12小时的值班任务,确保了实验室安全稳定运行。他们协助指导研究生开展实验,保障了学生开展实验3000余小时。

面对高强度的工作,李明说,“人都是要到工作里的锻炼的,迎接好挑战,‘小人物’的工作也不可替代。”